靜動差異具體來講指的是:英語多靜態,介詞、連詞、分詞使用靈活;漢語多動態,采用大量連動句式。我們都知道,英語中有一個嚴格的語法規則,就是一個簡單句只能有一個謂語動詞,但是我們在說話時往往會有多個動作,這時我們就要對這些動作進行詞類轉換,轉化成介詞、連詞、分詞、名詞等多種形式,所以說英語多靜態。而對于漢語而言,沒有那么嚴格的語法限制,句子中可以出現很多動詞,所以漢語多動態。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具體例子。
ST: 說說笑笑,跑跑跳跳,孩子們過得十分愉快。
TT: Talking and laughing,running and jumping,the children had a good time.
上述例子中,中文源文本就是一個很典型的連動句式,包含了“說”、“笑”、“跑”、“跳”、以及“過得十分愉快”一共5個謂語動詞。但如果要譯為英文,句子中只能保留一個謂語動詞,因此在目標文本中只出現了“had”一個謂語動詞,而其他動詞則處理成了非謂語動詞結構“Talking”、“laughing”、“running”和“jumping”,這樣才能使譯文符合英語的語法規則。
根據英語多靜態、漢語多動態的這一特點,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啟示:在漢譯英時,要多使用連詞、介詞、名詞、非謂語動詞等讓漢語動態句子變成英語靜態句子;反過來在英譯漢時,可以通過名詞、形容詞、介詞等動詞化形式,將靜態英語變成動態漢語。這樣我們才能讓譯文變得更加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,更好地實現信、達、雅的目標。
接下來我們做兩個練習,來親身感受一下這一啟示該如何運用。
ST: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.
TT: 他能吃能睡。
源文本字面意思理解就是“他是一個很好的吃飯的人,也是一個很好的睡覺的人”,但是這樣的譯文會讓中文讀者感覺非常奇怪,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,這時就需要考慮到英語多靜態、漢語多動態的差異。源文本中的“eater”和“sleeper”分別是由動詞“eat”和“sleep”變化而來的,包含了動詞“吃飯”和“睡覺”的含義,所以我們可以將其轉換為動詞,就可以說“他吃得好,睡得好”,或像目標文本中譯為“他能吃能睡”,這樣才是比較地道的漢語表達。